斗胆,写给心目中的记者团师妹师弟

2011年3月

一直想为记者团做点事情,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和契机,又觉得自己毕业后也没有什么骄人骄己的成绩,有点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觉。所以心里虽然一直有这个想法,却迟迟没有行动。时间久了,反问自己,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契机,什么时候才算是有成绩,自己眼中的所谓成功或许在别人眼里就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perfect time, 也不要等待这样一个时间,或者事件,因为它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永远也不会出现,所以想到什么事情就抓紧时间去实践,去做。如果一味等待到时候势必给自己这样一个感觉:子欲孝而亲不在。

昨天早上醒来突然想对师弟师妹说点什么,写点什么,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普普通通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所以一直觉得自己说的话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期待聆听“成功经验”,“职场忠告”等的师弟师妹来说,自己是没有资格说三讲四的,因为大家期望听到的是“成功人士”的经典语录!

我转念又一想,假设某某目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我想他也不会有时间或者耐心给一帮孩子讲道理了吧。那就让我谈谈自己的感悟,心得,或者干脆就叫教训吧。因为记者团是家,家人该是会原谅我的冒失言语 :)

教训一

毕业时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得到什么?当老师,当公务员,当业务员?自己要想好并规划好,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开始阶段会有疑惑会与徘徊,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还会有诱惑-“如果当时我选择跟他一样的话可能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

我认为, 人这一辈子(截至目前是这么认为)能做好几件事就够了,比如在一个行业做到TOP10,比如与朋友努力维持一个社团的运作让团员受益就像记者团,比如经营好一个家庭哺育了几个健康善良的孩子。。。行业太多了,进入一个行业可能是随机的机缘巧合的,就跟谈恋和结婚一样,碰到一个女孩就好好对人家,爱情是要培育的,工作职业也是一样,不能天天朝三暮四。如果你毕业两年后依然很混沌,建议找人请教请教寻找一些指导,因为我们都不是孙悟空,都需要指导和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之和指导,别害臊。

教训二

别让垃圾信息占用太多精力

因为精力有限所以只能把时间用在重要的时间上,下面这些东西不要太关注或刻意关注,因为不关你的事。我把影响自己的资讯分为客观垃圾信息 和主观垃圾信息两类。

  1. 娱乐新闻。梁洛施和李泽楷结不结婚啦,张柏芝的儿子演电影了,某某明星露点了,等等纯粹是垃圾信息,如果你不留神看到了就看到了,娱乐网页随手关掉就好,不要刻意去看,因为我认为它们跟游戏是一样的东西,毫无价值(偶尔可以当做谈资),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这样看还不如游戏游戏还可以放松一下。这种客观上来讲就是垃圾信息
  2. 时政新闻。从我记事起,中央一套就在播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打仗,就看到戴头巾穿军服的阿拉法特,等我长到快三十岁他们依然在打仗,虽然阿拉法特已经去世了。我不看新闻美国依然要四年大选一次,我不看新闻全世界很多地方依然在打仗很多人在挨饿,我不看新闻依然有不少贪官在贪不少贪官落马。。。这些东西都是客观事实,我左右不了巴以战争,我在家里选举的权利都没有,我又凭什么管得了美国选黑人还是选白人当总统。这些都是客观真实,但是对自己来说主观上来讲都是毫无用处的信息,所以我现在就不关注这些东西了,你要关注的是你的工作,你的婚姻,你的家人朋友。你真的在意那么多东西吗?他们对你真的有价值吗?你care 他们,Who care you?

一句话:20到35这几年太宝贵了,一共就93075个小时(按照每天7天起床24点睡觉,15年的时间计算),把时间用对地方。(我其实想举例20岁到三十岁,但是因为自己马上就三十了,我倾向于截止到35岁:))

教训三  关于周末

工作之外的时间,要学习要充电,不要浪费在游戏上,不要浪费在睡梦中。周末出去走走,别一直憋在家里,70岁80岁的时候走不动了有的是时间呆在家里,有意思的展览会去看看,保持好奇心。保持3C, Curiosity, Creativity, Contunity.

原来的同事,同学,朋友,或客户经常打打电话,周末见见面。

花点小钱请人吃饭,少了这点钱你也穷不了,多了富不了,不要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

教训四 克服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之前考虑的过多,不要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说三道四,包括同事上级,你都二十多岁了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处理能力。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别让自己的恐惧吞噬了你的创造力,很多阻力只是你自己的想象如泡沫一样一碰就碎,别自己吓自己。

说实话,真的没有人那么在乎你!

教训四 孤独感

不少时候,我们会感觉很孤单很孤独,这种感觉伴随着我们,家人会不理解,同事会不理解,同学会不理解,如影随形这种感觉伴随着我们,或者关于职业发展,或者关于什么时候结婚,或者对一个项目与大多数同事的意见相左。我没有结婚,但我相信结婚后或者什么时候这种感觉都会存在,这是人类的感觉。但是,刚毕业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经常伴随我们,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对前路既憧憬又怀疑。即使人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家庭,有几个知己,这种感觉依然必然存在,因为这是人类的感觉。孤独感让人冷静让人沉思,把她当朋友吧,当她来找你的时候不要厌弃她。

这里,有一段关于自卑的心理分析供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如果不去克服它,只是闷闷不乐地等待,就无法把自己的优点尽量发挥出来。

越想追求完美生活的人往往越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种感觉不能一概认为是畏缩、保守的。我们几乎都不能以完整的形态来实现宇宙的意志,所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越会体味到自卑感。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如果他很迟钝或没眼光省察自己的话,就不会在乎。所以自卑感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感觉。谁都想自己能好好地度过一生,但现实往往跟理想人生有很大一段差距,也正是这种差距让人产生自卑。所以,一个人越想度过伟大人生,就越会有自卑感。

自卑感是与自尊心相反的极端心理,无向上心或自尊心的人,是绝对不会有自卑感的,他会理所当然地承认自己的智力或才能都比别人差。虽有惨痛的境遇,也认为那是当然之事,而断了奋斗的念头,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自卑感的,只会有过一天算一天的宿命感。”

(《10001条终生受益的人生经验》,王军云编,中国华侨出版社)

教训五 尊重别人

如果你以为每个人看的最重要的是金钱,那就错了,(虽然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挣钱),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尊严。因为我们现在的评断标准,一个人成不成功,有没有本事,就会看他开什么样的车,自行车还是汽车,BYD 还是BMW, 有几套房,因为那是他奋斗的结果,就像奥运冠军带着奖牌。就像古代,即使你是有钱的商人但是依然被人看不起,因为士农工商 商人是被社会歧视的,相应的即使工资不高但是你是当官的,那么街坊邻居四里八乡都会很看得起你,因为那时候社会的评价标准就是当官的最有尊严。归根结底人们要的就是尊严,所以,你要对公司扫地的阿姨,门口的门卫,车间的工人,公司的同事,朋友,所有你接触和交流的人给予尊重,那样你发现每个人都会对你敞开心扉,谈他的孩子,他的烦心事和开心事,你发现原来他或她不像你原来以为的那么无趣或者无法接近,原来天高云淡花红柳绿每个人都是一本很厚的书每个人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你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那些有钱或没钱,但是比较尊重人,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的人待在一起,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他们得到了尊重,心里乐呵呵,这样的人也最容易得到别人理解和帮助。所以,从现在起,尊重你接触的每一个人,听听他的唠叨,别老是急着发表自己的独白。而且这个没有成本,不需要花钱,只需要学会聆听,换位思考就够了,无本万利,何乐不为?你想要别人怎么样对待你,首先你就要怎么样对待别人!

推荐书籍

广明号召给校友捐书,我为响应此号召,把我最近看的基本上推荐给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电子版本的:),并附上我认为精彩的段落

1.《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美国),中信出版社

2. 《海鸥乔纳森》,理查德.巴赫著(美国),南海出版公司

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著(美国),中国青年出版社

1.《黑天鹅》:

10步成为百万富翁

    无数旨在发现成功秘诀的对百万富翁的研究都采用下面的方法:选定一群成功人士,那些拥有漂亮头衔和漂亮职位的人,然后研究他们的特点。这些研究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勇气、冒险精神、乐观,等等,然后推断这些特点,尤其是冒险精神,能帮助你成功。当你阅读CEO们由他人代写的自传或参加他们对MBA学生做的演讲时,大概会获得同样的印象。

    现在看一看失败者的情况。这很难,因为失败者似乎并不写回忆录,即使写,我所认识的商业出版商也不会考虑给他们回电话(至于回电子邮件,算了吧)。读者不会花26.95美元买一本失败者的故事,即使你让他们相信它包含着比成功者的故事更多的有用技巧。自传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武断地把某些品质与事件连成因果关系。现在来讨论失败者。躺在失败者坟墓里的人有如下共同点:勇气、冒险精神、乐观,等等,同那些百万富翁一样。或许具体的技能不同,但真正使两者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只有一个:运气,只是运气。

    不需要多少经验主义就能想明白,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想象实验。基金管理业声称他们中有人具有极为高明的能力,因为他们年复一年地打败了市场。他们会宣传这些“天才”并让你相信他们的能力。我的方法是,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随机创造一群投资者,就可以看出这些天才不可能不是由纯粹的运气造就的。每年,你都会解雇那些失败者,只留下成功者,于是最后你只剩下成功者。由于你没有观察过那些失败的投资者,所以你会以为这是一家好公司,并且有些交易员比其他交易员好很多。当然,对于那些好运的幸存者,人们早已准备好他们成功的原因:“她工作到夜里,前几天我在晚上8点打电话到她办公室”,或者,“她天生很懒,像她那样懒的人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通过一种事后决定论的机制,我们会找到“原因”,实际上,是我们需要原因。我把这种通常由计算机完成的对假设群体的模拟称为计算认识论引擎。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想象实验。你可以模拟出另一个世界,完全随机的世界,并确保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相似的。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实验中的亿万富翁都是靠运气。

    回想第三章讨论的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的差别。我说从事“突破性”行业并不是好主意,因为在这些行业赢家太少。是的,这些行业产出了大量失败者:挨饿的演员比挨饿的会计师多,即使你假设他们的平均收入是一样的。

….

我非常希望在有一天能看到科学和决策者重新发现古人一直明白的道理,比如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别人的尊敬。

即使从经济的角度讲,等待黑天鹅的人也不会是赚大钱的人。研究者托马斯•阿斯特布罗(ThomasAstebro)发现,独立发明(包括已经死去的人的发明)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风险资本的回报。你需要对正面黑天鹅现象发生的概率有些视而不见,才能获得创业的成功。风险投资人才是真正赚钱的人。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把这评论为“有点疯狂”。这实际上对所有成功集中的行业都是事实:看一看经验记录,你会发现风险投资人比创业家赚钱,出版商比作者赚钱,艺术经纪人比艺术家赚钱,科学比科学家成功(大约50%的科学和学术论文或许花费了科学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却从来没有被人真正读过)。参与这种赌博的人获得了另一种非物质报酬:希望。

……

许多人在生活中忙忙碌碌,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但很长时间都无法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们需要一种不时获得满足感的能力,才能在不断受到周围人的残酷打击的情况下不失去勇气。在他们的亲戚和周围人眼里,他们好像白痴,他们需要勇气才能继续。没人对他们做出肯定、承认,没有学生来奉承他们,没有诺贝尔奖,也没有其他奖。“今年过得怎么样?”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到一阵小小的痛苦,因为对于一个从外部看待他们生活的人而言,几乎过去的那些年都被浪费了。然后,突如其来的成功降临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他们巨大的肯定。或者,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2.《海鸥乔纳森》:

第一章

清晨,宁静的海面上,粼粼微波中,闪耀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

离海岸一英里的地方,一艘渔船在下饵捕鱼,海鸥们有早饭了,这个消息在长空中旋即传开。刹那间,成千上万只海鸥飞来,东躲西闪争抢一点早饭。又一个忙碌的日子开始了。

只有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远离群鸥、海岸和渔船,在远处独自练习飞翔。飞到一百英尺的高空时,他垂低蹼足,仰起尖喙,努力把双翅弯成一条曲线。他开始放慢速度,直到风在耳边低语,直到海洋在身下恢复了平静。他眯起双眼,集中精力,屏住呼吸,努力使身体再弯一些……再……弯……一……英寸……突然间,羽毛蓬散开来,他失速,向下坠去。

你知道,海鸥从不畏缩,从不失速。生为海鸥,在半空中失速不仅丢脸,而且可耻。

但,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并不感到羞愧。他重新伸展双翅,再颤抖着弯成曲线——放慢速度,再放慢,又失速坠落……

他是那样非同一般。

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然后再飞去。他们并不在乎飞翔,在乎的只是吃。然而,对于这只海鸥,飞翔远比吃重要。

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热爱飞翔,胜过一切。

他发现,这种想法使他不受欢迎。甚至连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什么整日独处,成百上千次地苦练低空滑翔。

有些事他也不明白,比如,要是在离水面不到半翼幅的高度飞行,他就能在空中停留更久一点,也不太费力。他滑翔结束时,不是像普通海鸥一样双脚朝下踩入海中,溅得水花四起;而是双脚紧贴身体,以流线型触及海面,只留下一道又平又长的水痕。当他收着双脚滑到海滩上,然后步测自己在沙中滑行的距离时,目睹这一切的父母真是忧虑万分。

“为什么?乔,为什么?”母亲问道,“难道像大家一样就那么难吗?为什么你不能放下低飞的事让鹈鹕和信天翁去做呢?为什么不吃点东西?儿子,你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妈妈,我不管什么皮或骨头。我只想知道我在天上能干什么,干不成什么,只想知道这些。”

“你看,乔纳森,”父亲不无慈爱地说,“冬天快来了,船也少了,水面的鱼要深游了。要是你非学不可,就学学怎么抢食吧。飞行当然是好事,可是,滑翔不能当饭吃呀。别忘了,会飞不过是为了吃。”

乔纳森顺从地点点头。接下来的几天,他努力像别的海鸥一样做。他真的努力了,在码头和渔船周围与群鸥一起尖叫、盘旋,争抢小鱼小虾或面包渣。可是,他做不下去。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帕斯卡(Pascal),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假定有一位荒唐的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居然脱下自己的请病人试戴,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

    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可是医生却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

   “可是我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

    “只要有信心,你一定看得到的。”

    经病人一再抗议,医生居然恼羞成怒。

    “算我倒霉,好心没好报。”

    这位眼科医生尚未诊断就先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却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别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或缺的要素。

    “说吧,宝贝,告诉我你感觉怎样。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我会尽力去理解。”

    “哦,我不知道,妈妈。你也许会认为这很愚蠢。”

    “当然不会!你可以告诉我的。宝贝,没有谁像我这样般关心你。我只想使你幸福。什么事使你这么不开心?”

    “好吧!跟你说实话,我就是不再喜欢上学了。”

    “什么?”你惊讶地问。“这话什么意思?我们为了你的教育做了那么大的牺牲,你竟然说这个话。受教育是为你的前途打基础。要是你像你姐那么用功,肯定比她学得好,那样你就会喜欢上学了。我们一再要你安下心来学习。你有这个能力,但就是不肯用功。好好努力吧!要有积极的态度。”

    沉默。

    “现在你说吧。告诉我你觉得怎样。”

    我们有这样一种喜欢匆匆忙忙以好的建议来解决问题的倾向。但我们往往不能首先花一些时间进行诊断,去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发布日期:
分类:散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